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国家地理近日公布一组近期的最佳天文图片集。包括美国宇航局最新发布的火星图像,以及超新星遗迹的最新图像等等。
这张照片于1月6日发布,其由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观测阵列(ALMA)获取。图像展示的是一个超新星遗迹SN 1987A,这是一颗恒星爆发之后留下的残骸,发出明亮的光芒。
SN 1987A超新星遗迹是自1604年约翰尼斯·开普勒所描述的那颗超新星之后,人类观测到距离最近的超新星事件,被发现数十年以来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关注的目光。
照片上看,这个超新星遗迹的四周被绿色和蓝色的色彩围绕,这是大量散落扩散开的尘埃物质,其中包含有硅,氧和其它新形成的元素。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估计认为这一尘埃云中至少包含有1/4个太阳质量的物质。
这张照片拍摄于1月2日,这里是世界古代建筑奇迹之一的印度泰姬陵。在这张延时摄影图像上,一轮夕阳正缓缓下沉。
尽管这一幕看上去充满的平静安详,但这是表象。天文学家们从伽利略时代便知道太阳并不平静。尤其是现在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不断出现的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扰动着太阳表面。
就在上周,太阳表面发生一次剧烈的物质爆发事件,即所谓“日冕物质抛射”(CME),并且其爆发时的方向几乎正对着地球。这场爆发在地球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引发强烈极光现象,不过这次的爆发并未如很多爱好者们所预期的那样抵达更低的纬度。
这张照片公布于1月9日。在或许是太阳系最大的地形破碎带,夕阳洒在火星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上,印照出它古老的地貌。
这里是“提托努利林峡谷”(Tithonium Chasma),是著名的火星水手号峡谷的一条分支。后者延伸超过2500英里(约合4000公里),在火星地表切割出一条明显的疤痕。在这张由火星勘测轨道器(MRO)传回的图像上,可以看到浅色和暗色的不同沉积物质堆积在沟壑之中。
天文学家们认为这些山脊上刻蚀的细微沟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火星自转轴倾角的变动。在地质历史早期火星的自转轴倾角曾经从50度转变为今天的25度左右,这一变动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了火星冰层的融化并引发水流对地表的侵蚀。
1月5日,一枚火箭托举着卫星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这颗卫星名为GSLV D5,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研制,还首次应用了低温发动机技术。
由此,印度成为全球第六个掌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此前,仅有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和中国拥有这样的技术。(晨风)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