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2013年举行于印度安拉阿巴德的大壶节上,朝圣者们在清晨等待下河沐浴。尽管河水污浊冰冷,人流拥挤,参与者却说自己的健康较之来时有所提升。
去年2月10日,印度北部安拉阿巴德的一座火车站过度拥挤,导致人流奔涌踩踏,36人死亡。当时,这座城市是满的。非常满。它正在举办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宗教集会——大壶节,据官方估计,那天朝圣者的人数达到了最高峰,市内有3000万人。踩踏事件上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头条,而今则是大多数非印度教徒的人们对于那个节日仅存的记忆。但关于大壶节,还有另一个没被讲述过的故事。
图注: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宗教节日大壶节上,人数以百万计的泱泱之众可以行动如一。
从惨剧发生的两周前讲起吧。地点在恒河岸边,距离火车站6.5公里。时为此届大壶节的第二个重要沐浴日。天未破晓,河上浓雾笼罩,一轮满月照着岸边聚起的人群。已有成千上万人到来,然而人群寂静而划一。没有人推来挤去,更不要说慌乱——他们涉入河中,在冰冷的水中浸过再步出,有的只是一种真实可触的诚挚。他们彼此礼让、扶助。仪式结束,诚挚转为欢乐。“你感觉怎么样?”我问一名腰布还滴着水的男子。“青春焕发呀。”他说,身后跟上来两个,三个,然后是四个新来的人。
图注:举办方在恒河上为参与者架起了18座浮桥。下图中,即将成为印度教圣者的男子正前往就任仪式,他们将在那里抛下个人利益,负起大众的福祉。
旁观的是一名警察,负责让人群保持流动,因为这一天预计会有不下700万人接踵而来,在河里沐浴。“每一个人,单凭自己,都做不成这样的事。”他说,“他们会给彼此力量。”他的话正呼应我的心声。这人群散发着一股能量,一种凝聚的群体大于个体相加之和的感觉。19世纪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造了一个词来称呼这种效应:集体欢腾,并坚信它能提升个体的健康。他的思想在20世纪的一次次群体暴潮中被挤到了边缘,但说不定他的观点另有深意。我们对人群的理解是否有误?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